犹太人一直在沙漠中徘徊了40年,他们很渴,于是上帝就告诉摩西:“吩咐磐石发出水来”(《民数记》20:8)。值得一提的是,早在40年前的一次,神就告诉摩西从石头中获取水源,但神说的是:“击打磐石,从磐石里必有水流出来”(《出埃及记》17:6)。今天神的这一指令“吩咐磐石”与40年前的“击打磐石”有所不同,形成对比。摩西本该按神的要求通过说话来吩咐磐石,然而,他却击打了磐石。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于是摩西又再次击打磐石,这样水才流出来。后来,“神对摩西,亚伦说,因为你们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领这会众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地去。”(《民数记》20:12)。
新一代
我们在读故事的时候会想:这是伟大的摩西,他曾直面法老,带来十灾,打开红海,从西奈山带来了《妥拉》,并在沙漠的考验和磨难中守护了以色列子民。现在他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上帝就不让他实现他进入以色列的梦想。其结果似乎有些过分地苛刻!了解这一事件的第一步是理解当时以色列子民那时正处在一个紧要的转折点:从沙漠生活过度到以色列生活。
在磐石事件中,上帝对摩西的说明都经过精心挑选,以反映这种转变。40年前,当摩西被晓谕击打磐石,人们刚刚走出埃及残酷的奴役。当时“击打”是他们能理解的语言。但是这一次,摩西要受命去领导将在自由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而这一代需要较为柔和的方式,即“说话”。我们应该注意,在这个《圣经》段落里,摩西击打了磐石两次。第一次击打磐石,并没有水流出来。在那一刻,他本有机会重新评估他的做法,更仔细地思考上帝的特定指令来“说话”。但摩西最终再次击打了岩石。
犹太教育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汲取一个有关于教育的关键性的一课。所罗门王说:“教养孩子,使他走自己的道”(《箴言书》22:6)。(目前的中英文翻译与希伯来语原文稍有区别,即“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这也可能是一种正确的解读。)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并且,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也因具体学生的情况而定。
这正是教育和灌输之间的关键区别。“灌输”主要是老师极力推进他的角度和立场;而“教育”却是从学生自身的直觉感受中提取出来的。这个理念在犹太法典《塔木德》中也有阐述:“母牛所要提供的牛奶,甚至超过小牛犊想喝的”(Pesachim, 112,1)。
拉比希姆哈•瓦瑟曼对此解释道:“如果母牛只考虑释放她全部的奶汁,那么它会涌出很多很多,但我们看到的是,流出来的奶汁是刚好满足小牛犊需要的比例”。所以《塔木德》的说法,强调母亲希望小牛犊吃奶,不是因为这样对她有好处,而是因为这样最合适小牛犊本身。拉比瓦瑟曼认为,这正是优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犹太人的核心价值已经排除万难存在了3000年,不是因为我们砸开人的大脑向里面灌输,而是因为我们以一种理性的、实际的方式交流这些想法。典型的传统学习的方式恰恰是讨论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思辨探寻答案,然后把它变成你自己的。
不少教育者强调让学生把书本中的标准答案记下来,考试则考查谁对这些标准答案掌握得牢固。但这种理解来自于其对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的不了解。在这些人看来,受到教育就是背下来新的知识,到考试的时候,再将这些知识“呕吐”出来。如此,教育则变成了灌输,失去它的意义。 确实,书非常重要,它们可以丰富我们的世界,让我们接触新的视角和观点、深化我们对生活的探索等。但是,这些书的主要目标不是把读者变成书的奴隶,而是让读者通过知识所带来的角度和理解深度,在其他方面解决问题。
换言之,书的意义要变成你内心的一部分,启发你,鼓励和巩固你——安天佑(Amit)。
备注:(图片作为内容的搭配,与内容无直接联系。)